人的智能与机器的智能的差别
我想讲的就是,人的智能和机器的智能中间有一个鸿沟,人工智能的基础是可以度量、可以描述、可以传递的数据,满足这几个条件数据在我们手里才能训练。
如果我们去看一看,什么东西是可以度量、传递,哪些东西不可以。首先,在生物科学上,有一系列基本的人的生命感知,由生物科学已经决定了这些东西是无法度量的。我这里只举几个例子,如嗅觉、味觉、性欲,这些东西是无法度量的。无法度量的东西,无论你造出来的机器计算能力有多强,算法有多么优秀,因为它没有感知,你造不出来一个机器人来代替品酒师品酒,因为生物科学告诉你这个东西是测不出来的,你也不能在网上传递嗅觉、味觉过去。
再一点,人的心理感知也是无法度量的。喜悦、厌烦、痛苦、抑郁、思念、怀旧、贪婪、野心等等,这些心理的内容是怎么演变的、为什么每个人是不一样的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机器达不到的,因为数字是没有的。
看一下现在对机器人、人工智能的社会训练是怎么做出来的。当不存在这些原始数据的时候,它实际用的是刻画某一些软数据的其他参数,比如说文字、观察某个行为的录像,然后用机器识别录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行为,用这个来学习。今天我们看到机器人了不起,指的都是这个方法。但是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第一个问题就是片面的,第二个问题是静态的,静态的意思就是你看到的是过去,你可不知道将来怎么样。福特不做市场调查,因为当没有汽车的时候,你无法知道消费者的反应;当没有手机的时候,你也无法知道人们对手机的反应,没人知道,因为人们没有。
因此,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它最终不涉及学习人的智能的这些原始基础要素。原因就是因为它缺少大量人的基本感知,这样机器没有可能通过学习来产生和人相似的效应反射。任何一个人工智能的机器设备或者机器人,它的第一重要、最终重要的是它自己的效应反射,即它的目的是什么,它活在世上干什么,但这个东西是没有可能让它学来的,学不来的原因是缺少原始基础要素,因此只能是由设定它的人分配给它。
经济学家从来并不真知道人的真正的效应函数是什么,我们永远不知道,因此,人分配给机器的效应函数没有可能是人的普遍函数,只能是在一个狭窄范围内定义的、静态的,即可预见的。因此从广义上讲,任何的人工智能设备或者机器人的目标函数,不是也不可能代替真的人的自身目标。这个概念其实早在西蒙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就提出了,即“有限的理性”,这个概念一直影响到今天,而且是经济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有限的理性”是当初讨论计划、规划的时候认识到的,我们永远受这个概念的限制。今天我们讨论机器人,你分配给机器人一个效应函数,它一定不会比你更好。
因此,结论性的意见就是你没有办法训练源于人自身的原始偏好和动物性而产生出来的目标行为。今天我们见到的可以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实际上只限于训练模仿人在已知的环境里的行为。因为,你是靠已知的环境下收集的数据训练的。例子就包括在市场中的消费行为、在自由环境里参加讨论的那些人的社会行为,以及比如说面对一个知音者或一群知音者,音乐家的表演行为。你收集到的行为实际上是有限的,是限定在已有制度里的,你拿这个来训练你的机器人,机器人会模仿在这个状态是什么样,一旦脱离了训练的环境,没有原始动力的人工智能实际上是没有办法的。
人工智能能干什么?
到底人工智能能干什么?能干的事非常非常多。刚才我们讲的是它不能干什么,它能干的事儿就是它可以规划,也可以执行。但是它能够规划和能够执行的事的前提必须是,你的目标是清楚规定的。
因此,人工智能会有非常大的革命,它产生在所有你能想象的、能明确规定目标任务的,这些领域它就能干。比如说下棋,下棋计算过程很复杂,但目标很简单,就是赢了对方,但是人类碰到的事不是那么简单。还有开车、开飞机、开船等等,甚至根据设计制造产品,甚至成体系地设计产品,只有规定的目标就行。在全面自动化的情况下,无人的工厂内,激励机制自然也就消失了。
另一方面,当做与人有关的工作的时候,它可以是非常好的助理,它可以是非常好的助教、助理研究院员、金融分析师、医生助理、律师助理、军事参谋。为什么都是助理?因为它没有办法代替人。最近在美国做了个实验,让机器人去经济学做助教,在不见面的前提下,一个学期过去之后,学生分不出来哪个是真人哪个是机器。但是它必须是助教不能是教授,因为有大量的重要地信息这个机器它没有办法知道。
因此,在最乐观的情况下,整体来说,如果你有明确规定的狭窄的目标来执行,机器人都会做,包括战争,这是一个严重争议的问题。在最乐观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最终可以规划和执行企业和军事任务。
在这里我就想回到咱们最大的主题上,我想强调一下:第一,经济任务和军事任务和本质任务不同,因为军事任务的目的简单——打胜仗,而经济任务的目的说不清楚了,经济任务的目的是国民福利,不是经济增长。什么叫国民福利?指全体国民的感觉合在一起,连我们人也搞不清,所以没有可能使机器做。另外一个,企业治理和国民经济本质是不同的。因为企业追求利润,而国民经济追求国民福利。
消灭市场与人工智能存在的基础相悖
到底有没有可能人工智能来了以后,计划经济就能代替市场经济呢?答案非常简单,我刚才已经把人工智能的基础说清楚了,大数据从市场上来,你如果把市场消灭了,数据没有了。你说,我现在收集了人类历史上没见过的无数的数据,我就可以不要市场了,就可以计划了,那你搞错了,因为你把市场消灭以后,你的基础也就没有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当你把市场消灭后,如果你试图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去解决资源配置也一定搞错了。为什么?尤其是在跟创新相关的资源配置问题上,这些资源配置大量工作实在市场中由风险投资专家做的,因为他们掌握大量的软数据,他可以凭他们的直接进行判断。人工智能只能处理硬数据,没有直觉所以不能产生这个判断。
今天实际上人工智能的人才在哪?截至今年的第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人才一共190万人,其中中国5万人,而这5万人里面做这行达到十年的不到40%。有85万人在美国,而美国的85万人里,有十年以上经验的占其中的71.5%。原因很简单,在市场的环境下才有这么多的创新能力的人出来,你如果把市场的环境搞掉,创新是很难发展的。
最后我总结一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度之间有非常深刻的关系,制度会深刻影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原因是因为大数据的收集处理会受到制度的制约,比如说哪些是合法的、是不是得到支持或者社会上有没有反弹,比如说掌握技术有垄断权的垄断权的大公司是否侵犯隐私权等。
另一面,人工智能发展的本身,也受到制度的制约,比如说在发达经济体里边,人工智能要发展的时候,一系列行业要被淘汰,制度本身是如何面临这个问题的。再有一点,一个社会平等或是不平等都会对人工智能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原因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造成巨大的不平等,一个更平等地社会会更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而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则会引起非常尖锐的社会矛盾,阻碍人工智能的发展。
来源:澎湃新闻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为什么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去建立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