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中国未来的海军建设与海军战略

军事 rock 16144℃ 1评论

U436P4T426D158547F16470DT20121221085654

四、拥有在必要时控制重要海峡、水道的能力,享有进出大洋的自由权

中国海区北自渤海辽东湾,南至南海曾母暗沙,海区南北纵长,四海贯通,便于海上机动作战,但也容易被敌拦腰截断。从地理形势上看,中国海区外缘为岛链包围,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海区,通往邻近海区的海峡水道,除台湾岛附近外,目前均不为中国控制,战时中国海上兵力完全可能遭到敌围追堵截,使中国丧失战略主动权,难以出岛链执行战略防御任务或堵截敌进入中国海区的必经之道。为在未来海上军事冲突中有效地夺取制海权,中国海军必须拥有能够在必要时有效控制中国海区通往大洋水域重要海峡水道的实力。

一是在东部海区应当具备在战时争夺朝鲜海峡和琉球群岛诸海峡的控制权的能力。这些海峡既是中国海军出岛链执行战略防御任务的必经之处,也是敌进入中国海区对中国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对中国陆岸目标袭击或海上进攻作战的必经之地。中国海军在战时如果能控制住这些海峡,就能够掌握行动自由权和阻止敌方行动自由权,也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实际上,有关国家平时就对这些海峡进行较严密的监视、警戒和控制。

二是在南部海区应当拥有在战时控制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巽他海峡和菲律宾群岛间诸海峡的能力。这些海峡不仅在进行海上交通运输和兵力机动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某些大国海军兵力利用该海峡进行南北机动和两洋兵力互相支援亦有重大价值。超级大国海军历来高度重视南海部分海峡的战略价值,曾在80年代宣布将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列为必须控制的海峡通道。近年来又极力介入南沙争端,企图重新在南海立足,对此,中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加强该战略方向的海战场建设,制约军事强国对南沙的可能渗透。

五、海军兵力结构

在海军兵力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上,应形成以大型海上作战平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两个战略方向上形成大纵深的战略防御体系。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海军已形成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海上作战力量,拥有在近海海域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能力。然而,必须看到中国海军的兵力结构还很不合理,尽管兵种齐全和拥有核潜艇,但主要是一支以海上轻型兵力为主体、少量中型兵力为辅的兵力结构,特别是能够在中、远海担负作战任务的兵力兵器量少质差,战略、战役使用很不配套。因此,中国海军兵力结构与未来担负的使命与任务相差甚远,必须抓住21世纪前20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较小的有利机遇,加快发展与调整,争取在下个世纪30年代后形成结构合理、战略战役使用配套的海军兵力结构,特别是要建设信息化程度很高的大型航母战斗群,以便在下个世纪40年代形成一支强大的区域型海军力量。

根据未来中国海军担负的战略使命与任务、海洋战略环境、战略需求等情况,中国海军现代作战体制和战略防御体系可作相应调整和改革:一是收缩战线,将北、东、南三大舰队合组为两大舰队,即中国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专司海上战略防御;二是组建国家海岸警备队,担负近岸水域和近海海域的一般性经济生产、海洋开发利用、维护海洋权益等大量日常海上防卫任务。两支舰队将分别担负西北太平洋的战略防御和南海及马六甲海峡的战略防御任务,其兵力结构建设方向以高技术的大型多用途航母战斗群为核心,并相互进行战略协同与配合,确保海上战略防御任务的完成。

六、海军兵力兵器发展

在海军兵力兵器发展上,应走“复合式”道路,采取建设机械化舰队和信息化舰队同时并举的方针。

世纪之交,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世界军事革命正在深入发展。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一大批高新技术群的推动下,一个信息化舰队时代已初露端倪,并将主导21世纪初中期世界海军的发展方向。信息化舰队的出现必将对各国海军的建设和运用产生巨大影响,使海战面貌发生重大变革。为争夺21世纪初中期海上军事斗争的战略制高点,世界主要国家的海军纷纷研究对策和采取行动。对此,中国也应早做准备。中国海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是海军现代化程度和作战能力与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海战的需要存在相当距离,也就是说中国海军机械化舰队的建设尚在进程中,表现为主要作战平台和武器系统远距离机动能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远距离、大范围的探测预警能力尚显不足。面对即将到来的信息化舰队潮流,随着以“网络中心战”为标志的全新海上作战概念的出现,中国海军在争夺制海权的斗争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国未来的海军建设与海军战略

喜欢 (7)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1)个小伙伴在吐槽
  1. 以守为主,量力而行
    匿名2015-06-25 11: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