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政治生存的逻辑:独裁统治为何长命百岁?

经济 alvin 35872℃ 2评论

政治生存逻辑的必然与缺陷

“政治生存的逻辑”尽管头头是道、大大超越了汉娜·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的刨析,但它所依赖的政权分类,却存在着“传统智慧”的缺陷,它对权力交接的制度安排和“产权时间效应”缺少分析(我在别的场合另外分析了独裁者为什么因此变得特别残暴),对限任制与“执政同盟”与“遴选集团”比率的逻辑关系也缺乏交代,在政治和经济的分离度上沿用了单一的分析法,还缺乏对“政治文化”和“好政策”的“外部性”分析,这五个方面,共同导致了该理论难以用于更有效地解读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关于政权分类,我在“产权国家论”里区别了古典贵族制、绝对君主制、现代独裁制、一党立宪制、多党民主制,还分析了权力交接的“基因悲剧”,因为不分析“权力继承”问题,就不可能彻底完成“政治生存的逻辑”。关于政治和经济的分离度,政治经济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有偏向利益集团的“非中性”的一面,也有普遍有效的“中性”的一面,而且,“非中性制度”也可能扩散为“中性制度”,政治经济并不必然是死板一块。例如,一个社会中经济机会的大量存在,会使高政治竞争度导致的叛逆倾向由低变高(所以美国内阁内外的那些政客里不时也会出现一些反叛者),而在“政治生存的逻辑”框架里,政治经济机会的同一化处理显得太呆板了。

对一般的中国读者来说,由于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原因,公共选择的逻辑可能特别难以理解。例如,关于选举民主与赤字公债的关系,在公共选择理论里是常识得不能更常识的老生常谈(见布坎南的《赤字中的民主》),但许多人依然对此常识大有抵触。“公共选择”的主体理论是铁打的逻辑。有个叫伊恩·夏皮罗的政治学家不服,曾写过一本书叫《理性选择理论的病理分析》,对抗的结果还是事与愿违、大败而归。

如果你相信多党民主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你可能会有这样一个苦恼:为什么许多新兴民主国家会长期处于混乱和不发展状态?“不够民主”或“法治缺位”能够把这个问题打发掉,但“民主导致政治忠诚大幅度贬值”和“民主导致利益裙带对立公开化”却有助于理解动荡的现实(如血腥中的泰国)。不过,更大的苦恼可能是:一个看上去“病入膏肓”和“腐败不堪”的政权,为什么会权力牢固、并且还能继续发展?这时,“政治生存的逻辑”就派上用场了。“长治久安”是口号和理想,但“长治于不安”却是更加常态的现实。一句话,当“遴选集团”和“执政同盟”的相对规模使“私人物品”换取“政治忠诚”可行时,坏的政策就可以成为好的政治,独裁统治就可以“长命百岁”。

对于那些喜欢让感官沉溺于具体材料、同时又蔑视理论的人,“政治生存的逻辑”对独裁的解释是震撼的一课。没有正确的理论,具体材料再生动也只能给出偏见;放纵于生动是人性的致命弱点,也是偏见的温床。在信息过剩的网络时代,许多具体材料“要么等待理论的整理,要么只能一把火烧掉”。

总之,要理解现实,“该怎样”的“规范冲动”永远没有“是什么”的“冷酷实证”来得重要。在“政治生存的逻辑”里,“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失民心者失天下”永远是天真的愿望。独裁是一种邪恶的力量,更是一种“长治于不安”的人性现实和制度逻辑。这个道理令人讨厌,但事实就是事实。现实永远不好,可不理解现实,却永远无法使现实变得更好。

文/方绍伟 来源:选举与治理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政治生存的逻辑:独裁统治为何长命百岁?

喜欢 (3)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2)个小伙伴在吐槽
  1. 厉害啊
    匿名2017-04-01 02:03 回复
  2. 作者说的这本书影响挺大的,所以后来又有了《独裁者手册》这本书,里面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
    匿名2023-04-08 18: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