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的真实目的却并不在此。日本海军内部积极推动海南岛作战的军令部第一课长草鹿龙之介(负责作战策划)认为海南岛实际上是日本在南方的跳板[104]。草鹿的积极策动事实上得到了军令部高层的默许,甚至得到了天皇的关注[105]。拥有“人和”的草鹿因此而不断地试图说服陆军[106],但参谋本部表示对华南沿海兴趣不大[107]。陆军的反对态度对海军有极大的牵制作用。草鹿如此回忆道,“陆军自己毫无节制的取得满洲和中国的领土,但是对于海南岛作战却表示反对。特别是陆军省。一旦陆军表示反对,海军省就变的消极,军令部的领导层也因此被夹在中间,不知该如何是好”[108]。实际上,陆军是担心海军会在海南岛建立一个横跨政治经济领域的势力范围,而这必然会导致中日战争的解决变的更为复杂[109]。
1938年12月上旬,海南岛作战悬而未决,驻华前线的日本陆海军之间却出现相互争功的迹象。驻广州的日本陆军第21军对海南岛作战流露兴趣,向当地的日本海军表示该作战仅靠陆军即可,无需海军参与[110]。当地海军将此事汇报至军令部,军令部立即向参谋本部提出抗议。此事的刺激,使得海军推行海南岛作战的意向变的更加强烈和明确[111]。军令部担心陆军率先行动,便擅自向海军内部宣称海南岛作战已取得五相会议同意,开始准备御前会议的工作,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稻田正纯知道后立即向军令部提出抗议[112]。实际上,在海南岛作战未通过前,军令部已大胆地向海军内部通知了准备作战的命令[113],并数次出动战机对海南岛进行空中侦察[114]。
同月,军令部的对英作战准备工作也在细化之中。1938年12月,军令部内部首次进行了对英作战图上演习,推演了在南海海域与英国进行舰队决战的过程,海南岛三亚在此次演习中被定位为日本海军前线的飞行基地[115]。该月的海军文件《英国远东预想兵力》中,详细推算了英日冲突时,英国可能在远东地区投入的海军、航空兵、陆军的战斗力,还细致报告了英国海军各类舰船的技术参数,包括正在制造中战舰数据[116]。另外,该报告还计算了英日双方盟友的海军战斗力,预估了“英法对德意”、“英法苏对德意”两种战斗态势下各国在远东战场中可能投入的海上兵力[117]。可以想见,1938年12月,军令部在想方设法策动海南岛作战的同时,几乎已经做好了对英作战的心理准备,并且海南岛已经是对英作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938年12月23日,日本内阁通过《外甲116号阁议决定》,正式决定将南沙群岛纳入台湾总督府高雄市的管辖之下[118]。此决定直到日本占领海南岛后的1939年3月30日才首次对外公开[119],并于1939年3月31日通告了法国政府。此种前后顺序的安排显然是为了以海南岛作为据点,有效地保障占领南沙群岛的既成事实,因此没有在占领海南岛之前进行公开。然而,内阁于1938年12月23日通过此决定,已经意味着海南岛作战势在必行,否则南沙群岛的占领将缺乏足够的军事保障。
此种局面之下,军令部的草鹿采取了谋略,对陆军进行欺骗。草鹿对于陆军担心海军独霸海南岛的忧虑心领神会[120],为了消除陆军的忧虑,他与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协议中承诺海军部队在海南岛建立基地只是为了配合当下作战情势,占领后不会进行任何政治、经济相关工作[121]。在此基础上,陆军方面表示同意。军令部随即于1939年1月13日晨派参谋在东京车站知会了内阁总理大臣平沼骐一郎,平沼没有表示异议[122]。当天下午1点开始的御前作战会议中,海南岛作战获得通过。
1939年1月19日,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王向陆海军发出联合指示,强调“为设立飞行基地,对华南进行空中作战及封锁作战,大本营决定进攻海南岛的重要区域”。附件《北部海南岛作战陆海军中央协定》中指出作战目的在于,“在海南岛北部建飞行基地进行空中作战以及封锁作战,占领海口附近的重要地区”,因此,“占领区的军队除驻兵及自我生存的必要以外,不在当地实施各种政策性工作”[123]。作战命令显然延续了陆海军之间秘密协定的内容,这是日本陆海军相互牵制与妥协的结果。但是,如果考虑到攻占海南岛后海军意欲长期掌控海南岛的领土诉求,草鹿龙之介所提出的秘密协定显然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
1939年2月10日,陆海军联合进攻海南岛。进攻作战前,日本海军掌握的情报显示,海南岛的中国守军分别有保安第5旅第1团900人、第2团700人,新编守备军1750人,共产党的独立大队300人,秀英炮台部队250人,共3900人,步枪1800支,轻机枪110支,重要港湾敷设了水雷[124]。面对武器装备落后的海南岛防线,日本海军却在作战中派出数量庞大的舰队与海军航空兵(战舰30艘以上,航空队5队,飞艇队1队),编队中还包括航空母舰“赤城”号[125]。第一运输梯队运载陆军兵力达1万2千余人,另外,4个海军特别陆战队(人数未知)从三亚方面登陆,军令部第一部部长宇垣缠、皇族高松宫宣仁亲王也亲自到海南岛督战[126]。海军大规模地在海南岛投射兵力含有在南海海域进行实战演练的意图,而实战演练之目标显然为英国。例如,“赤城”号航母没有投入实际作战,而是环绕海南岛及北部湾航行,对各重要海域进行了勘测工作[127]。海军攻占海南岛后,《昭和14年度帝国海军作战计划》(1939年度)于1939年2月27日获得通过。作战计划的说明中称,“本年度首次制定了中日战争情况下,爆发对英战争时的作战要领和相关策略”,并详细地设计了对英开战时日本陆海军可能派遣的具体部队番号、战时海军编制、各舰队的作战任务及攻击、埋伏地点(新加坡、婆罗洲岛、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度洋等)[128]。可见,日本海军占领海南岛之后,进一步强化了对英开战的准备。至此,在军令部的积极策动之下,占据海南岛作为南洋据点,以确保对英作战的战略优势这一日本海军的夙愿,就此达成。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1930年代中后期远东国际关系与日本海军的战略选择